在日常生活工作中,一般来说涉及合同、协议、合约等等约定,如果一方违约的话,那么另一方就有要求对方履约或赔偿的权利,而这个权力的基础就是双方或多方所签订或存在的合同、协议、合约关系是具有法律效应的,反之如果没有法律效应的话,那么也就没了要求对方履约或赔偿的权利了,今天就来聊聊关于法律效应的相关规定。
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情况下合同、协议、约定等是无效的:
一、违法违规的。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但是,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。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
二、损害他人利益的。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,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
三、无效或撤销的。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。
那么合同、协议、合约以及相关的附加条件一般是什么时候产生法律效应呢?
一、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,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。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,自条件成就时生效。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,自条件成就时失效。
二、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,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,视为条件已经成就;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,视为条件不成就。
三、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,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。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,自期限届至时生效。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,自期限届满时失效。
最后说下相关合同、协议、合约部分无效的话,相关如何规定的呢:
一、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,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,其他部分仍然有效。
二、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、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,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,应当予以返还;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,应当折价补偿。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;各方都有过错的,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。法律另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
简单来说,合同、合约、协议生效的主要原则是合法,而无效的原因也可以大概的理解为违法,常见的如债务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过高,那么就是违法的,但是因为只是利息约定违法无效,不代表借款合同全部无效,所以还是需要偿还本金的,这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,而过高的利息是违法的不受法律保护的,所以是可以不支付过高的利息的。
上篇:
下篇: